最新
报道
2025年4月17日
Delivering as One, a UN in China conversation presented by Resident Coordinator Siddharth Chatterjee: Episode 20 with Professor Jeffrey Sach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twentieth episode of the UN in China podcast, UN Resident Coordinator in China Siddharth Chatterjee sits down with Professor Jeffrey Sach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Jeffrey D. Sachs is a world-renowned economist, bestselling author, innovative educator, and global leader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bold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address complex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escape from extreme poverty, the global battle against human-induced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debt and financial crises, national economic reforms, and the control of pandemic and epidemic diseases. Sachs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he holds the rank of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university’s highest academic rank. Sachs was Director of the 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from 2002 to 2016. He is President of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Co-Chair of the Council of Engineers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 academician of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t the Vatican, Commissioner of the UN Broadband Commission for Development, Tan Sri Jeffrey Cheah Honorar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Sunway University, and SDG Advocate for UN Secretary General António Guterres. From 2001-18, Sachs served as Special Advisor to UN Secretaries General Kofi Annan (2001-7), Ban Ki-moon (2008-16), and António Guterres (2017-18). Sachs has authored and edited numerous books, including thre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 The End of Poverty (2005), Common Wealth: Economics for a Crowded Planet (2008), and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2011). Other books include To Move the World: JFK’s Quest for Peace (2013), The 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Building the New American Economy: Smart, Fair & Sustainable (2017), A New Foreign Policy: Beyond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2018), 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 Geography,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 (2020), and most recently, Ethics in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2). Sachs is the 2022 recipient of the Tang Priz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as the co recipient of the 2015 Blue Planet Prize, the leading global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He was twice named among Time magazine’s 100 most influential world leaders. Sachs has received 42 honorary doctorates, and his recent awards include the 2022 Tang Priz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egion of Honor by decre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France, and the Order of the Cross from the President of Estonia. Prior to joining Columbia, Sachs spent over twenty years as a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st recently as the Galen L. Ston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 native of Detroit, Michigan, Sachs received his B.A., M.A., and Ph.D. degrees at Harvard. "We have a very serious challenge of holding the world together, holding multilateralism together, and making the United Nations work. We depend on the UN for our survival. We depend on the UN for our well-being."In this episode, Professor Sachs joins UN Resident Coordinator Siddharth Chatterjee for a far-reaching convers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coope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practical policy solutions. A renowned economist and UN advisor, Sachs reflects on his decades of work, from ending hyperinflation in Bolivia to shaping global health initiatives like 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linical economics": an approach modeled after medicine that tailors economic solutions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each crisis. Sachs recounts how seemingly impossible interventions, such as free bed net distribution or widespread access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ultimately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due to leadership, persistence, and creative financing.In this conversation, the two discuss the current “polycrisis” facing the world: rising inequality,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and weakening multilateralism. Despite progress, Sachs warns that the world is far behin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with implementation hovering at only 17%. Yet, he remains optimistic. The SDGs, he argues, are not abstract ideals but practical and achievable targets that enjoy global consensus. What’s missing, he says, is not solutions, but high-level political will and sufficient financing. Sachs advocates for international taxation on aviation, shipping, and carbon to fund the UN and accelerate global progress.Together with the UN, Sachs envisions a revitalized multilateral system capable of tackling today’s challenges head-on. He praises China's leadership in renewable technologies—solar, wind, EVs—and highlights how initiatives like the Belt and Road can be harnessed to share these innovations globally, particularly in Africa. Sachs see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digital and AI-driven tool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provided they are deployed ethically and equitably. He warns, however, of the risks, including surveillance, misinformation, and inequality, and insists that only global cooperation, led by a robust UN, can manage these threats. Sachs calls for a 21st-century upgrade to the UN, highlighting empowerment of a collective entity to take decisive, well-funded action. For users in mainland China, please click this link.Siddharth Chatterjee Siddharth Chatterjee took office as the United Nations Resident Coordinator in China on 16 January 2021 and is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 and reports to -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He presented his letter of credence to the President of China on 14 April 2021.Mr. Chatterjee has more than 25 years of experienc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itarian coordination and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Red Cross movement. He has served in many fragile and war-tor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A 3 times TEDx speaker, he is a regular opinion contributor on humanitarian and development issues for a range of journals which includes Newsweek, Los Angeles Times, Reuters, Huffington Post, Forbes, CNN, Al Jazeera, the Guardian and as of late has also published in mainstream Chinese journals.Mr. Chatterjee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public policy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effrey Sachs Jeffrey D. Sachs i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he directed the Earth Institute from 2002 until 2016. He is President of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Co-Chair of the Council of Engineers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 Commissioner of the UN Broadband Commission for Development, academician of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t the Vatican, and Tan Sri Jeffrey Cheah Honorar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Sunway University. He has been Special Advisor to thre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es-General, and currently serves as an SDG Advocate under Secretary General António Guterres. He spent over twenty years as a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where he received his B.A., M.A., and Ph.D. degrees. Sachs has received 42 honorary doctorates, and his recent awards include the 2022 Tang Priz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egion of Honor by decre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France, and the Order of the Cross from the President of Estonia. His most recent books are 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 Geography,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 (2020) and Ethics in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2).
1 of 5

报道
2025年4月3日
Gearing Up For The Future: Working For A Sustainable Tomorrow
The United Nations in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Resident Coordinator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with a dynamic series of Pre-Summit of the Future events throughout 2024. These events addressed themes such as AI governance, youth empowerment, climate action, and sustainable investments, raising awareness and showcasing China's role in tackling global challenges. In the lead-up to the Summit in September 2024, the UN in China hosted eight events across China and the region, focusing on critical Summit themes. These included dialogues, workshops and forum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ing Global Governance; as well as Youth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e journey began in April with a dialogue in Bangkok on accelerating progress toward the SDGs, and an event in Macau exploring the role of AI. In May, Hunan Province hosted a meet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and a collaborative event with Kenya's Embassy in China looked at climate change. June's event in Beijing, with China'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emphasized strategies to fast-track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ugust featured three significant events: the World Youth Development Forum in Beijing, discussions in Hong Kong on climate change, public health and AI, and an event in Shenzhen exploring ESG investments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se events brought together diverse participants, fostering dialogues and collaborations. Summaries from all events were shared with the Summit Secretariat, ensuring China's contribution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lobal discussions. The UN in China is now preparing to implement the outcomes of the Pact for the Future. By bringing diverse voices to the table, the UN in China has set the tone for global solidarity and collective action, remaining committed to uniting people to address shared challenges.Bringing together diverse participants, fostering dialogues 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the UN in China has set the tone for global solidarity and collective actions to build a greener, more equitable, and prosperous future.
1 of 5

视频
2025年3月8日
Wǒ Mén’s Story - 我们的故事
值此国际妇女节之际,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特别推出“她们(我们)的故事”视频。视频展现了我们团队对于增强妇女权能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深刻见解,着重强调了这两者在构建可持续未来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的同事们分享了关于打破障碍的思考,并就如何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提出了宝贵的见解。实现性别平等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让我们积极参与,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未来。#为所有妇女和女童 #2025国际妇女节 #北京+30
1 of 5

新闻稿
2024年10月31日
联合国在华45周年特别庆祝活动圆满举办
联合国日定于每年10月24日,用以纪念《联合国宪章》生效周年。联合国日是重申《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重要契机。这些宗旨和原则在过去79年里一直指引着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今年联合国日的主题为“展望、连结、变革,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恰逢联合国在华45周年。本次庆典旨在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展开对话,并强化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的价值,彰显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人权、发展三大支柱中的凝聚力量。活动现场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联合国日全球视频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要实现希望就需要所有国家齐心协力,要实现希望就需要联合国。值此联合国日之际,我呼吁所有国家让这座世界灯塔及其理想长久闪耀下去。” 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代表们上台致意。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联合国在华角色的发展变化,并呼吁各方落实近日通过的《未来契约》,同时加快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没有中国的领导,或仅仅依靠中国,都无法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明年实现当前合作框架,即《联合国对华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2021—2025年)》的基础上,我们将着手规划2026-2030年的对华新合作框架,我们的优先事项将继续遵循我们的价值观、规范和标准,助力中国落实新的五年发展规划。” 中国政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他高度肯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的背景下,对联合国驻华系统日益增长的支持。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联合国驻华系统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同联合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45周年之际,活动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驻华协调员在视频中介绍了联合国在华的工作,助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同时,会场还设置了联合国各驻华机构的出版物和报告展示区,向在场嘉宾展示其在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所付出的努力。 视频放映结束后,一系列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的文艺表演随之展开,包括中国传统戏剧川剧《变脸》、《自由探戈》二重奏以及启明星学校的儿童带来的京剧表演。 联合国驻华系统衷心感谢各方合作伙伴的努力,包括北京挪思维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对本次联合国日的大力支持,并感谢各位嘉宾出席本届联合国日特别庆典。
1 of 5
讲话
2024年10月29日
庆祝第79届联合国日活动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苗得雨阁下,各位大使阁下,尊敬的各位来宾,我优秀的同事们——联合国驻华国别小组的各机构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我谨代表联合国驻华国别小组,对各位莅临第79届联合国日庆祝活动表示热烈欢迎。我要感谢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我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期间,双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你们和我们共同纪念这一特殊时刻,充分体现了我们高度重视的合作精神。在此,我也要感谢各位大使及合作伙伴,你们一以贯之的支持,坚定了我们共同的承诺,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宪章》的核心目标——创建一个人人享有和平、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要向驻华国别小组的同事们致敬,你们勤勉工作、饱含热情与奉献精神,完美诠释了我们作为国际公务员所珍视的价值观。与你们一道并肩为联合国驻华系统工作,我深感荣幸。今年的联合国日,不仅标志着联合国在华45周年,也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在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联合国在1979年在华成立代表处之际,尚有90%的中国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80美元。彼时,中国还是净受援国。从那时起,中国迅速转型,对外开放,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商业领域的投资,现已发展成为经济总量高达1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这一转型使7.5亿人口摆脱极端贫困,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亲眼见证过这一教科书式的转型案例。去年,我与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一起参观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附近的防沙治沙项目。该项目位于库布其沙漠,建设了一个2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工程,展示了中国如何整合政府、当地社区和企业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减少土壤流失、减轻沙尘暴、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创造体面就业机会。在访问期间,我看到沙漠牧民的孩子们获得了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并被中国一些顶尖高校录取,他们的故事令我动容。同样地,我们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深圳,召开了未来峰会预备会议,与当地企业,包括科技领域的青年领袖,进行了交流。我曾多次到访深圳,这个城市从曾经不起眼的渔村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城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计发生显著变化的缩影。今天,我在深圳和中国其他地方听到这些青年未来领袖的心声,他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的想法让联合国大家庭深受鼓舞,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并助力他们充分实现其潜能。然而,我们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近期访华期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及其他中国政府官员会谈,重点讨论了日益加剧的全球紧张局势。当前全球范围内有近80场冲突正在蔓延,不幸的是,贫困与饥饿问题仍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气候危机日益加剧,使得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努力变得更加艰难和复杂。日益严峻的全球局势阻碍了我们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联合国秘书长大力呼吁,努力拯救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纳更加相互关联、包容并蓄的多边方式,汇聚全球专业智慧,提出适应21世纪现实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践行《未来契约》,其旨在通过发展融资改革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遵守《巴黎协定》,推动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的公正转型,维护一个对所有人宜居的地球家园。然而,没有中国的领导,或仅仅依靠中国,都无法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驻华系统明年将完成当前合作框架(即《联合国对华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2021—2025年》),我们目前已着手着手筹备下一周期的合作框架,涵盖2026至2030年的时间段。我们的工作重点将继续遵循联合国的价值观、规范和标准,旨在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有力支持。我们仍将致力于支持国家自主性,同时与包括学术界、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表示:“世界人民在仰望我们,后世子孙也将回顾我们今天的作为。让他们看到我们站在《联合国宪章》的一边……站在我们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现在正是采取行动、展望未来、加强连接,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进行深刻变革的时刻。这需要我们为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提供真正的机会。阁下们、女士们、先生们,我谨以下面这首诗,结束我的发言。 世事纷扰如碎砾,苍茫大地尽凄凉,希望飘渺似云烟,无处寻觅意难平。吾辈自当携手行,同舟共济情谊凝,共破万难除隔阂,五湖四海皆安宁。 苍穹虽黯淡无光,吾心犹明灯烁烁。万生共此心相连,人性光辉耀四方。 山峦或起,幽谷或落,联合国中,吾辈屹立,应天之召。 织就锦缎繁华长,华贵雍容万丈光,同心同德爱无疆,遍洒寰宇共辉煌。 吾等筑桥勿树墙,并肩携手纳异邦。和平之歌共吟唱,众志成城世无疆。 风雨飘摇历绝望,爱与希望可疗伤。直面今世凌乱处,新曙重生志昂扬。 笑语悲欢皆过往,共铸辉煌迎曙光。慈悲为怀心欢畅,人间有爱共徜徉。
1 of 5
报道
2025年7月22日
署名评论文章:“机遇时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时代”
从掌握火种、利用蒸汽到分裂原子,能源塑造了人类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清洁能源时代的旭日正在冉冉升起。 去年,几乎所有新增发电能力都来自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投资飙升至2万亿美元,比化石燃料多出8 000亿美元。 太阳能和风能现在是地球上最廉价的电力来源,清洁能源部门正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增长、推动进步——尽管化石燃料仍然获得多得多的补贴。 坚持使用化石燃料的国家不是在保护经济,而是在破坏经济——削弱竞争力,错失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 清洁能源还能带来能源主权和安全。化石燃料市场受制于价格冲击、供应中断和地缘政治动荡,正如我们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中所看到的那样。但是,阳光不会出现价格暴涨,风能也不会受到禁运,几乎每个国家都拥有足够的可再生资源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最后,清洁能源推动发展。它可以快速、经济、可持续地惠及尚未通电的数亿人,特别是通过离网和小型太阳能技术。 所有这些都让清洁能源时代势不可挡。但转型还不够快,也不够公平。发展中国家被落在后面。化石燃料仍在能源系统中占据主导,排放量仍在上升,而要想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危机,排放量必须大幅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六个方面采取行动。 首先,各国政府必须充分致力于清洁能源未来。各国均已承诺在未来数月里提交新的国家气候计划,即国家自主贡献,并提出未来十年的目标。这些计划必须向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看齐,涵盖所有排放和部门,并规划出一条通往清洁能源的清晰道路。占全球排放量约80%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必须发挥带头作用。 其次,我们必须建设21世纪的能源系统。没有现代化的电网和储能,可再生能源就无法发挥其潜力。但是,相对于每一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只有60美分用于电网和储能。这一比例需要达到一比一。 第三,各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全球激增的能源需求。大型科技公司也必须发挥自身作用。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与今天日本的用电量相当。公司应该致力于用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 第四,我们必须将正义纳入能源转型。这意味着为仍然依赖化石燃料的社区提供支持,让他们做好迎接清洁能源未来的准备。这还意味着改革关键矿物供应链。当前,这些供应链充斥着侵犯人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展中国家被困在价值链的底端。必须终结这种局面。 第五,我们必须使贸易成为助推能源转型的工具。清洁能源供应链高度集中,全球贸易正变得支离破碎。致力于新能源时代的国家必须努力实现供应多样化、降低清洁能源产品关税、使投资条约现代化,从而支持转型。 第六,也是最后一点,我们必须推动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尽管非洲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太阳能资源的60%,但去年仅获得可再生能源投资的2%。我们需要采取国际行动——防止发展中国家因偿还债务而预算枯竭,使多边开发银行能够大幅提高其贷款能力,大幅撬动私人融资。我们还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实行现代化的风险评估,考虑到清洁能源的前景、气候混乱的代价以及化石燃料资产搁浅的危险。 一个新的能源时代触手可及——在这个时代,廉价、清洁且丰富的能源将为世界提供丰富的经济机会,各国安全享有能源自主权,而电力这一馈赠将惠及所有人。 这是我们大力推进全球转变的机遇时刻。让我们把握这一契机。
1 of 5

报道
2024年9月13日
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关于南南合作的思考
今天,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日之际,我们面临着一个在多维分歧下,进一步走向分裂的世界。冲突和地缘政治正给各国和各阶层人民带来巨大压力,让他们的和平与繁荣岌岌可危。如果我们要实现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必须进行转向,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联合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四年前,我开始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正值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在履职后,我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履行我们的承诺,在2030 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振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作为联合国驻地协调员,我非常清楚必须做些什么。然而,对联合国驻华系统,包括我在驻地协调员办公室的同事们而言,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在现实情况下,我们经常被迫在线上开展行动,这助长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信任,也阻碍了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质疑,在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能否取得成果。长期以来,南南合作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南方国家促进本国福祉,提升国家和集体的自主性,以及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商定的承诺的框架。因此,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与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同行开展对话,讨论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分享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最佳路径,以重振这种合作精神。 为非洲重新构想南南合作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项目遍布非洲大陆。包括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但随着财政收紧,非洲大陆的需求仍在扩大。气候危机在非洲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粮食安全和农业造成了压力,加速了向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快速过渡的需要。同样地,非洲日益壮大的青年群体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到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在技术和创新等领域具备的能力。将伙伴关系转化为行动通过我们的转型伙伴倡议,联合国驻华系统努力促进与东道国和其他会员国,特别是北京的非洲国家驻华大使进行政策和技术讨论,以确定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中国和非洲国家在中非合作论坛进程中可能开展合作的具体领域,并寻求在哪些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对人类和地球产生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引领着我们相关工作的进程,例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筹备。 作为驻地协调员,我们与联合国国别小组一道,致力于召集、联系伙伴和推动行动。我们相信,要将不同的利益攸关方聚集在一起,将合作对象从传统的合作伙伴扩展到学术界、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从关于解决非洲之角干旱问题的对话到呼吁关注《内罗毕宣言》,我们的努力都体现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随着在中国开展的相关交流形成具体建议,我们希望看到非洲人民最终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更多进展。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破冰者和火炬手。因此,愿本次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让我们向更美好的明天更进一步。
1 of 5

报道
2024年4月5日
2024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大会在绍兴市柯桥区召开
来自城市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媒体的12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此次大会受到了绍兴市柯桥区两家当地优秀企业的支持。绍兴市曾于 2008 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为此次具有前瞻思维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开幕致辞上,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代理区域代表布鲁诺·德肯先生强调了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CFCC)作为科技企业和联合国人居署交流的重要平台,智慧城市应作为联合国人居署与会员国合作努力的重点。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先生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在过去四年的成果,并对其成员和合作伙伴,特别是万科公益基金会、新潮传媒集团、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书记陈豪先生强调了城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他希望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企业携手合作,以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工作重点来推动未来柯桥区的可持续发展。在随后的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分享了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丰富经验。他阐述了自己对可持续和创新的城市未来的愿景,这与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的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先生与其他主旨发言嘉宾分别展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强调了数字解决方案在推动绿色城市转型方面的关键作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先生在回顾2023年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全年的工作,并介绍了《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3:数字创新赋能城市净零碳转型》旗舰报告。来自城市政府和科技企业的代表分享了《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3》报告中具有影响力的案例研究。大会的圆桌对话围绕 "未来城市"、"未来技术 "和 "可持续城市未来 "三大主题,旨在促进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废物管理、环境可持续性和数字技术等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论坛结束后,《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4:数字城市治理》报告启动会顺利召开,这是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2024年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蚂蚁集团等机构的专家作为报告撰写专家,为大家展示初步报告框架。来自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城数控股集团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专家对报告框架提出了宝贵建议。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的第四份旗舰报告《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4:数字城市治理》将于 2024 年底在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WUF12)期间发布。这份报告能够为数字城市治理提供宝贵的见解,从而推动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of 5

报道
2024年4月5日
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由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主持:第十九集,对话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刘萌
在本集“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对话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刘萌。刘萌是中国公民,从小就梦想着可以为联合国工作。她强调,作为在21世纪崛起的具有全球视野和经验的一代人,包括她在内的这一代人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 初中时,她因为读到一名年轻学生在联合国的经历而受到启发。在进入美国旧金山大学学习之前,她就对国际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获得国际和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刘萌于2007年首次加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办公室”担任实习生,之后入职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17年,她加入了联合国驻华大家庭,担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主任和负责人。“这(儿时的经历)激发了我从事国际公务员事业的强烈兴趣。”在本集播客中,刘萌介绍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工作任务。1999年,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成立。如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呼吁将有关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的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纳入企业的战略和运营中。目前已有超过24000名企业会员,其中包括逾1000家中国企业,且近年来中国企业会员的年增长率超过25%。 在对话中,刘萌强调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中国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在2022年启动了中国战略。她阐述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企业合作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七个关键领域,并强调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重点工作需要和中国的发展优先事项以及更广泛的联合国目标之间建立协同关系。她认为,团结一致(一体行动)是一种普适的理念,这不仅有利于联合国系统,也有利于整个世界来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 刘萌还与常启德讨论了未来几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作为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一部分,如何在华开展工作,不让任何人掉队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刘萌 刘萌女士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主任和负责人。她于2007年加入联合国总部。此前,刘女士曾就职于位于旧金山的亚洲基金会和位于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她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公共政策研究员,著有《责任改变世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引领全球企业大变革》一书。2015年,刘萌女士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YGL),并被提名为2021-2023年中国区主席。自2020年来,她担任全球未来理事会前沿风险委员会理事。2021年,刘萌女士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品牌影响力女性”。常启德 常启德于2021年1月16日起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他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指定代表,并汇报给联合国秘书长。常启德于2021年4月14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委任书。常启德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人道主义协调以及和平与安全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他曾任职于联合国多家机构及红十字运动,在世界各地许多脆弱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工作。他曾三次发表TEDx演讲,多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就人道主义和发展议题发表文章,其中包括《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路透社、《赫芬顿邮报》、《福布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卫报》等平台。常启德近期开始在主流中文媒体上发表文章。常启德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 of 5

报道
2024年3月25日
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由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主持:第十八集,对话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
在本集“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对话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即“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张振山是中国公民,在河北省出生并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教育。他于1979年考入当时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主修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83年毕业后,张振山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他曾就职于城建司办公厅和外事司。1996年张振山先生前往肯尼亚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处副代表。2002年,他正式加入联合国人居署,担任驻伊拉克的物流官员。在经历了多次的辗转腾挪之后,2009年,他加入了联合国驻华大家庭,担任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至今。"我们希望与其他联合国机构一起,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集播客中,张振山介绍了联合国人居署的使命和工作。联合国人居署是联合国系统下负责人类居住发展活动的协调机构,与各国政府合作,负责推进和巩固包括与地方政府、私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伙伴的合作关系,共同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和新城市议程。 在对话中, 张振山强调了联合国人居署在中国的工作,即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学、规划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并与各联合国机构开展合作,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合作。 张振山还与常启德讨论了未来几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联合国人居署作为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一部分,如何在华开展工作,不让任何人掉队,不让任何地方掉队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张振山 张振山在城市发展和国际合作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市建设司、办公厅和外事司。1996年至2001年,张振山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处副代表。在此期间,他促进了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2002年至2004年,张振山加入联合国人居署,担任联合国人居署伊拉克埃尔比勒住区重建项目的物流官员。之后,他分别担任联合国人居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独立顾问。2005年至2009年,张振山任职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城市供水计划首席技术顾问。期间,他负责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和湄公河水与卫生项目等多项工作。自2009年起,张振山先生担任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负责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联络工作。张振山是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的专业人士,主要从事绿色低碳城市发展、城市和气候变化项目、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更新、城市繁荣项目、水与卫生、智慧城市以及防灾减灾与恢复等方面的工作。常启德 常启德于2021年1月16日起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他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指定代表,并汇报给联合国秘书长。常启德于2021年4月14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委任书。常启德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人道主义协调以及和平与安全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他曾任职于联合国多家机构及红十字运动,在世界各地许多脆弱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工作。他曾三次发表TEDx演讲,多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就人道主义和发展议题发表文章,其中包括《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路透社、《赫芬顿邮报》、《福布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卫报》等平台。常启德近期开始在主流中文媒体上发表文章。常启德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 of 5

新闻稿
2025年9月29日
联合国驻华系统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上研院院长陈东晓在欢迎致辞中指出,世界正面临深刻不确定性与多重危机,亟需“赋能联合国,使其继续履行促进全球团结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捍卫公平正义的核心使命”。他呼吁各国为振兴多边主义贡献力量,并表示上研院将继续为支持联合国优先事项提供研究与对话平台。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多边主义在当今互联世界中不可或缺。“多边主义绝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在风险交织的复杂世界里,单边主义无法提供全球解决方案。”他指出,《未来契约》正是推动气候行动、动员发展融资、促进数字化转型并保障人权的蓝图。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团结合作是克服危机的唯一途径。”他呼吁在清洁能源、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领域深化协作,并称中国的碳减排承诺展现了全球领导力。 上研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回顾了上海在外交史上的重要角色,强调应以远见卓识与务实行动强化联合国体系,指出“联合国与国际体系需与时俱进”。 联合国主管政治和建设和平事务副秘书长罗斯玛丽·迪卡洛通过视频致辞表示,尽管存在不足,联合国仍成功避免了世界大战、推动了人权进步并助力数亿人脱贫。她称《未来契约》是“对多边主义的承诺,旨在使其适应当下与未来”。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副秘书长李军华在视频致辞中强调了填补可持续发展目标资金缺口的紧迫性:“不可持续的债务成本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正削弱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他表示,《未来契约》与联合国第四次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成果及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筹备工作共同构成合作新框架,旨在解决资金缺口、债务危机并强化多边主义。 研讨会共设有五场专题讨论。首场讨论聚焦伙伴关系与发展融资,探讨如何推进第四次发展筹资问题会议成果。专家呼吁改革全球金融架构、扩大混合融资、降低发展中国家融资成本,并强化发展银行、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 第二场专题讨论围绕加强全球气候行动展开,重点探讨了贝伦COP30气候大会的筹备工作。与会者一致认为需将承诺转化为行动,通过扩大适应资金与保障公正能源转型落实目标,中国碳减排承诺被视为领导力范例。 第三场"青年共创未来"专题讨论将青年声音置于辩论核心。青年代表呼吁让青年更多参与政策制定、扩大绿色与数字经济机会,并认可青年在气候行动中的领导作用。 第四场"人工智能向善"专题讨论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包容性发展并降低风险。专家强调需弥合数字鸿沟、确保发展中国家受益于人工智能,并将伦理与人权纳入治理框架。 第五场专题讨论展望联合国未来八十年,聚焦多边主义前景。发言者呼吁推进联合国改革,增强其代表性、韧性与应对传统及新兴挑战的能力,同时肯定民间社会与私营部门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会议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纪念,更是行动号召——需振兴多边主义、加速可持续发展进程,并确保联合国未来数十年持续发挥核心作用。与会各方在总结中重申了联合国历久弥坚的重要价值,以及中国作为坚定伙伴在维护多边主义中的关键作用。参会代表普遍认同,必须加强全球团结,持续投入可持续发展,推动多边体系现代化转型,以有效应对21世纪的各项挑战。
1 of 5
新闻稿
2025年9月29日
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可持续商业与多边合作研讨会在沪举办,多方代表携手共促多边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在开幕致辞环节,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arth Chatterjee)强调了多边主义和各方携手努力共同应对当前全球挑战的重要性。他表示:“在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之际,愿我们将今日的对话转化为明日的解决方案,重塑多边主义,为韧性供应链注入动力,并为全人类构建可持续的未来。”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级巡视员、上海市社会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景莹在开幕致辞中表示,80年来,联合国始终高举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推动全球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共进。联合国80年的实践表明,多边合作的力量源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它不仅是政府间的高层对话,更是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乃至每一位普通公民的共同行动。外国驻沪总领事外交使团团长陈玉茹(Yolinda Chan Yok Yee)在发表开幕致辞时表示,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是跨领域、跨区域合作对话的有力象征。上海作为全球创新、贸易与互联互通枢纽,是纪念联合国历程、展望共同繁荣的理想之地。我们汇聚政企、民间社会及学术界力量,期待借此培育务实合作关系,尤其在数字信息、贸易气候韧性、可持续投资领域深化合作,为全球发展赋能。本次研讨会聚焦 “创新多边合作机制”、“责任供应链建设” 和 “可持续商业转型” 三大主题,为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模式的代表搭建了跨界交流与共享的桥梁。首场圆桌会议汇聚挪威、泰国、波兰、菲律宾和斐济五国驻沪总领事,围绕 “应对共同挑战:成员国对《2030 年议程》与《未来公约》的集体贡献及多元视角” 展开对话。总领事们强调,需构建多利益相关方伙伴关系,明确消除代际贫困时间表,制定具体碳中和路线图,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场圆桌讨论以 “推进《2030 年议程》:构建有韧性、负责任的供应链,迈向可持续未来” 为主题。来自固德威、天合光能、东鹏控股、黄晓明明天爱心基金会、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代表,围绕构建可持续供应链战略意义与财务影响、供应商筛选标准及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要求、健全 ESG 管理体系和韧性合作机制,以及上海绿色低碳补贴、ESG 贷等最新政策实践,分享跨界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的见解。多位企业家指出,责任投资和 ESG 深度融合为产业链创造了新的增长动力。在第三场“可持续商业转型“圆桌环节,诺亚控股、席梦思、和商道咨询等企业负责人及代表,分享了在企业管理中落实绿色消费、推动包容性增长的行业趋势,认为前瞻布局和创新投资不仅提升企业自身韧性,也推动了社会整体进步。与会代表指出,当前绿色转型已从概念倡导进入 “深水区”,企业需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入手,将环保理念深度融入运营,而非仅依赖末端治理;包容性增长则要求企业打破单一商业价值导向,通过资源倾斜与生态协同,让发展成果覆盖更广泛利益相关方。会议最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中国办公室负责人刘萌进行总结发言表示,本次研讨会通过务实交流和跨区域、多领域协作,为多边治理体系带来了更多元解决方案和合作机遇。她强调:“我们需要联合私营部门,借助其网络、技术、人才及创新能力,助力政府实现全球目标。”
1 of 5
新闻稿
2025年9月28日
联合国驻华系统首次推出联合国成立80周年可持续发展地铁列车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视觉宣传,更是行动号召。”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强调。他表示,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北京数百万市民的日常出行场景,就是想传递一个核心理念,我们所期盼的美好未来,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必须依靠每一个人的参与、每一份力量的汇聚,通过实实在在的集体行动去构建。“今年是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这不仅是回望过往、总结成就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再次凝聚共识、重申承诺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坚定朝着一个更公平、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未来不断迈进。” 常启德说道。 星星充电战略市场中心总经理孔彦康表示,“我们深入学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并且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实践方案当中,提出了‘共建可持续能源,点亮零碳未来’的能源使命。这次与联合国80周年宣传活动共同发声,也是我们对于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此项活动的启动恰逢关键节点。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指出的:“仅有35%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按计划推进或取得适度进展。我们正面临一场全球发展紧急状态。”这凸显了各方需重振承诺、采取集体行动,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按下加速键。 本次地铁宣传活动为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国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5日,预计覆盖约1800万人次。
1 of 5
新闻稿
2025年8月29日
中国-农发基金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2025年度活动:以青年赋能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
本次培训聚焦青年赋能与农业现代化,主题涵盖智能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青年发展等多个领域。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园艺技术、家禽和奶牛饲养、饲料配制与疾病防治、林下养殖模式和全混合日粮(TMR)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技术。 肯尼亚财政与经济计划部规划司司长兼农发基金事务处处长肯尼迪·尼亚奇罗(Kennedy Nyachiro)在致辞中强调:“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与肯尼亚和中国高校的三方合作模式,不仅加强了农业技术交流,还有效促进了青年能力提升和发展。” 农发基金东非区域项目经理莫西斯·阿布卡里(Moses Abukari)表示:“青年是非洲农业转型的关键力量。通过中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的支持,我们结合农发基金的贷款项目为青年提供技能与知识,帮助他们融入价值链,增加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 来自肯尼亚西亚亚郡的学员丹尼尔·朱马·奥尼安戈(Daniel Juma Onyango)分享道:“当地水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但养殖技术水平偏低。这次培训非常契合我们的需求,帮助我提升了水产养殖技能。将来运用所学,不仅有望增加产量,也能显著提升收入。” 来自纳库鲁地区的学员彼特·瓦盖(Peter Wagai)也表示:“这次培训开阔了我在如何有效养殖牲畜方面的视野,我学习了疾病的识别、预防和管理方法以及饲料需求和配制的知识,理解了科技在提高效率和盈利中的作用,这让我受益匪浅。” 学员构成十分多元,既有来自纳库鲁郡南南合作项目点的园艺科技申请者,也包括参与肯尼亚畜牧业商业化项目(KeLCoP)、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计划(ABDP)、肯尼亚粮食增产计划——气候韧性农业生计专项(KCEP-CRAL)和肯尼亚农村金融普惠项目(RK-FINFA)四个农发基金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办公室(PMU)工作人员,新加入的受益青年学员、农发基金东非局和肯尼亚国家办公室官员,以及来自埃格顿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代表。 在整个活动中,一个核心观点不断被强调:技术及实践唯有因地制宜,而非全盘照搬,才能发挥最大成效。学员们一致认为,现代农业科技与南南合作交流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也为实现可持续生计和农村就业开辟了新路径。作为中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2025年度重点活动,此次培训充分展现了中非合作的创新实践与联合国农发基金南南合作平台的独特价值。未来,基金秘书处将继续携手中国与非洲的技术伙伴,深化农业技术交流,促进青年赋能,共同推动非洲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转型。
1 of 5
新闻稿
2025年6月30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中国发布纺织品生态标签标准 推动纺织行业绿色转型
作为此项努力的一部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支持实施EcoAdvance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生态标签与可持续公共采购的协同应用。EcoAdvance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和德国生态研究所联合牵头,获得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通过国际气候倡议的资金支持。纺织业已被确定为亟需转型的关键领域。全球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而再利用和回收率却极低,导致纺织品废料空前增加。与此同时,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使用正加剧严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因此,构建一个更可持续和循环的纺织价值链已成为当务之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召集合作伙伴并开发基于知识的工具和政策解决方案以推动这一转型。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中国在此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与中国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在“纺织价值链的可持续性:在中国推广生态标签和可持续公共采购倡议”下开展工作,以支持中国纺织供应链的可持续转型。2025年6月19日,主题为“生态标签赋能绿色转型: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磋商会议在青岛成功召开。本次活动由青岛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主办,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南京海关纺织工业产品检测中心和无锡纺织工业协会共同协办。来自纺织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支持伙伴积极参与。 在开幕环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一个地球网络”秘书处负责人豪尔赫·拉古纳-塞利斯(Jorge Laguna-Celis)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他赞扬了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在推动制定雄心勃勃的纺织行业生态标签标准方面展现的领导力。他强调,此类标准能够通过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可持续性和循环性来催化市场转型。这一进展标志着在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生物多样性目标以及加速向循环经济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他重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持续支持该项目的实施,并推动相关标准在私营部门和公共采购领域的广泛应用与不断完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刘思佳也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会。她介绍了关于纺织价值链可持续性的最新全球研究成果,并分享了生态标签和可持续公共采购领域的国际良好实践。 作为消费者信息计划与EcoAdvance项目的重要里程碑和成果,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联合青岛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南京海关纺织工业产品检测中心、无锡市纺织工业协会,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生态产品认证技术规范——纺织品》。该标准采用生命周期方法,覆盖从棉花种植到成衣成品的整个纺织价值链,在原材料可追溯性、低碳生产与污染控制、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动保护等关键可持续性领域设定了高水平要求。多家纺织企业签署了参与测试与认证的意向书,体现了行业对生态标签广泛应用与绿色转型的强劲支持。 该标准不仅提高了中国纺织行业的环保绩效门槛,也为推进绿色公共采购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引导采购方优先考虑低碳、环保产品,并鼓励供应商持续改进,该标准有助于引导市场行为与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继续与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及中国各层级相关利益方密切合作,扩大生态标签在气候行动、市场转型与绿色采购中的应用,助力构建更可持续、韧性更强的全球纺织产业。
1 of 5
最新资源
1 / 11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