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报道
2023年8月10日
科学与传统驱动全中国的景观恢复工作
2月17日是旅游业复原力全球日,旨在促进可持续旅游业,从而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在此之前,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一项获奖倡议,该倡议规模宏大,旨在恢复全国范围内包括山区到沿海河口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中国华东地区的云和县,村民们正拿着钩镰和锤子,凭借自己的双手,有条不紊地清理山坡上一连串的废弃稻田,而在许多稻田下方,坐落着一处开阔的山谷。
很久以前,由于农村经济紧张,这些梯田便荒废了。而村民们的目标是通过拔除入侵植物和修建围墙来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在进行这项工作的同时,人们也回归到环保的传统耕作方式,两者相结合,使云和县的壮美梯田重焕生机。这一举措也吸引了渴望亲近自然的游客,使该县成为初露头角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梯田的恢复以及旅游业和民宿的发展,一些离开村庄的年轻人又回来了,”和丈夫一起经营民宿的武晓芳说。“这里的人气越来越高。”
云和县位于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县里的改造工作得到了“山水工程”的支持,这是一项由中国政府牵头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恢复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全国范围内涵盖山区到沿海河口的各类生态系统。
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已将这项由75个大型项目组成的举措列入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这一奖项旨在激励和鼓励世界各地的恢复工作。
这一奖项凸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丧失以及污染与废弃物这三重地球危机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去年12月,中国和加拿大召集各国制定了一项新的全球协议,即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制止和扭转对自然的破坏。这项协议中就包含大规模扩大的恢复工作。
一体化方针
山水工程于2016年启动,采用系统性的恢复方法。其中的项目与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相吻合,在景观或流域尺度上开展工作,纳入农业和城市地区及自然生态系统,并力图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通过强化生态系统,放大其裨益,这些项目促进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消除贫困、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该倡议已经恢复了350万公顷的面积,而2030年的目标是总共恢复1200万公顷。山水工程预计将累计创造超过320万个岗位,并造福约3.6亿人民。工程惠及的极度濒危物种包括中华鲟、青头潜鸭等鸟类,以及世界上最稀有的针叶树百山祖冷杉。
传统与科学的相遇
其中一些项目将科学知识与传统耕作法相结合,使土地利用更具可持续性。
在云和县以东约100公里处,倾盆大雨也不能浇灭徐冠洪的热情,因为在他的稻田里游弋的鱼儿意味着他不需要对庄稼施以杀虫剂或化肥。
曾担任中学教师的徐冠洪说,他几年前接手了青田县附近的一些闲置土地,便开始试验有机耕作法。当地农民对此持怀疑态度,而许冠宏的田前两季的产量也并不乐观。但他现在的收获已经引起了邻居们的兴趣。
“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把鱼放在稻田里,让鱼吃害虫和杂草,”徐冠洪告诉来访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摄制组说,此刻雨滴正在他的宽沿草帽上弹跳,“鱼排泄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营养。在我的田里正在进行着一个没有任何化肥或杀虫剂的生态循环。”
当地农民刘竹妹说,她一直在采用许冠宏的耕作法,其中还包括监测稻田水质和安装设备维持溶解氧水平等措施。
“我们以前赚的不多。但现在,采用这些方法以后,我们每亩地的收入可高达10000元,”刘竹妹说。(1万元人民币约合1450美元。)“外省的消费者也知道我们这里的鱼是无污染的,所以我们的鱼卖得很好。”
恢复和谐
山水工程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命名,描绘出水土和谐的图景——而这种平衡却经常被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打破。
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的生态恢复专家罗明表示,人们应该再次认识到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人类的福祉仰赖于此。
“这种传统智慧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罗明说,“这样的系统不仅有利于环境,也大大增加了对当地人民的裨益。它吸引了热爱‘人与自然共生’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关于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
联合国大会宣布2021年至2030年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该倡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牵头,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致力于预防、阻止和逆转全球生态系统的丧失和退化。旨在复兴涵盖陆地及水域在内的数十亿公顷的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性的行动号召,“联合国十年”汇集政治支持、科学研究及金融力量,大幅扩大恢复规模。
原文出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 of 5
报道
2022年9月12日
携手同心,团结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的未来岌岌可危。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持续、经济复苏不均、气候面临紧急状况、不平等现象加剧及全球冲突增加,我们眼前的挑战日益错综复杂,相互关联。今年,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突破一亿,这又是一个触目惊心的里程碑。
这些事件伴随着国际社会裂痕加深,渐行渐远,对于全球南方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愈发遥不可及。
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雪上加霜,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7100万人可能因此陷入贫困。全球南方通常包括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国家,这些国家本就已疲于应对经济问题,情况现在又因三重地球危机而更加不容乐观。
全球南方人民由于资源有限、高度脆弱、韧性不足,将因我们在气候和其他方面的无所作为首当其冲。仅仅依靠来自全球北方或七国集团的外部援助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这一点上,全球南方国家要增强自身能力,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作催生转机
正如南南合作日所强调的那样,面对全球威胁,国际合作仍然至关重要。南南合作旨在补充传统发展模式,通过阐明所需的转型,实现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内的优先事项。南南合作提供了“从全球南方来,到全球南方去”的可能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南南内部贸易额达历史新高,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现在正是时候在发展领域进一步利用这些伙伴关系。
在各国试图获取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中低收入国家公民在疫情全球应对中面临系统性歧视,导致数百万人无法接受疫苗、检测和治疗。通过疫苗出口计划“疫苗慈善”(Vaccine Maitri),印度向世界各地运送了超过2.54亿剂疫苗。
同样地,中国向“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实施计划”(COVAX)供应超过2亿剂疫苗,并在整个疫情期间向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医疗物资。
充实中非伙伴关系模式
为推进发展优先事项,伙伴关系需要扎根共同利益,创造共同收益,正如在传统发展模式和来自全球北方的援助中所体现的。这种互动模式也应成为中非关系的核心。
中国作为经济强国,有潜力利用其经验、专长和资源推动全球南方发展,特别是非洲的发展,并且其援助必须既促进本国利益,也促进所援助国利益。
对共同目标的投资反映在中国通过在埃塞俄比亚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改善非洲公共卫生的努力上,也反映在通过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等项目推动清洁能源的合作上。
至2035年,中国承诺累计对非投资600亿美元,支持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数字经济等领域。这是备受欢迎的,而那些计划投资必须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需要。
在一个国家行得通的办法,在另一个国家却不一定,但真正的合作允许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方面,联合国的专长可以确保合作由需求驱动,能回应当地期盼和需要,与国家发展优先事项一致,符合相关国际规范和标准。
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可以推进改善这一重要的伙伴关系。这一机制厘清了中非之间在气候变化、农业和粮食系统、全球卫生和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共同优先事项。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联合国驻华系统成为这一中非双边机制的战略伙伴,这在中非合作论坛历史上尚属首次。联合国驻华系统正与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相关对口部门密切磋商,继续开展类似努力。
对洛克菲勒基金会而言,这是对其在华历史的致意。基金会在华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其初衷为重新设计医学教育,改善医疗保健。同时,这也符合洛克菲勒基金会当前优先推动全球南方合作的工作方向,尤其是在公共卫生、食品和清洁能源等所有这些全球公共产品的获取的方向上。
超越全球南方:共同行动
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剩不到八年时间,国际合作是我们唯一的希望。除了深化南南合作,新兴技术和创新趋势也可以为我们助力。但如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曾建议的,这样做需要我们“颠覆正统”。
埃博拉危机就是一个例子,全球合作,包括南南合作,使塞拉利昂能够战胜疾病的传播,尤其是通过向塞拉利昂派遣了461名卫生工作者,来支持当地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其他国家随后也伸出援手,以类似的方式支持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利比里亚等周边国家。这个案例展现了南南合作的潜力,也体现了三边合作和北南伙伴关系的潜力。
公共和私营部门伙伴关系是融资和能力建设的另一种机制。在肯尼亚,当地政府和联合国系统召集飞利浦、华为、狩猎通信、葛兰素史克和默克等公司,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伙伴关系平台。得益于该平台,肯尼亚最偏远的一些地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类似的公私伙伴关系有望打破僵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注入活力。
今天,尽管面临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世界,南南合作的精神仍彰显着我们需要的核心价值:团结。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过去两年已经证明了一个简单但残酷的事实——如果我们把任何人抛在身后,我们就会使所有人落后。”
作者:迪帕莉·卡娜, 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区副主席;常启德,联合国驻华协调员
1 of 5
报道
2022年5月10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青海省和山西省医护人员参与助产培训
更松代忠是该医院的一名藏族医生。她相信,随着医院助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当地妇女会愿意在这里生产。
自2016年以来,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中国开展面向医护工作者的助产士核心胜任力全国标准化教育和培训。助产士在中国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助产工作由医生和护士承担。中国的国家级助产士标准化培训参考国际助产士联盟制定的全球助产标准,为全国的助产医务工作者提升助产技能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
在由丹麦政府资助,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开展的项目支持下,更松代忠医生参与了2020年的国家级助产士标准化培训。该项目旨在改善青海省和山西省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重点人群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更松医生学习了导乐分娩,现在她已能够应用这项新技能缓解妇女在分娩过程中的焦虑。
“运用导乐陪伴分娩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加快产程进展,同时降低患者的会阴裂伤和感染的几率,”更松表示。
孙道敏女士是当地的一名生殖健康服务人员,她参加了2021年底的全国助产士培训。基于她此前在乡镇卫生院数十年的助产经验,孙女士正参与支持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以人为本的家庭计划和妇幼保健信息和服务工作。
“产后避孕是助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女士说,她了解妇女产后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避孕方法。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改善,孙女士计划下乡与基层的医护工作者分享助产和产后健康管理相关知识。
2020-2021年期间,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更松代忠、孙道敏及其他共计17位来自青海省和山西省的医务人员参与了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认证的国家级师资提供的为期12周的全国助产士标准化培训。
培训内容涵盖孕期、分娩期间及产后各个阶段的助产相关技能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它强调了提供人性化关怀和涵盖整个周期的健康教育和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除了支持医护人员的助产培训,联合国人口基金也在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全国助产士标准化培训基地建设,包括青海省妇幼保健院,确保全国的助产士培训覆盖青海省和全国更多地区的医护人员。
1 of 5
报道
2022年4月22日
改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焦虑人群中的沉默震耳欲聋,戴着口罩的人们被叫进诊室,而诊室的门前只有一个模糊的标志——“免疫低下”。艾滋病感染者们就在这个10平方米的安全屋里相遇。作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中国的一名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助理,翁惠玲分享他们的故事,并为他们的权利而奋斗。
翁惠玲为项目相关方提供战略信息、宣传和技术支持,协调提供全面的、拯救生命的艾滋病诊疗服务。她主要为各个项目提供技术和行政支持,协调来自政府、私企和社区的合作伙伴。
“多年来,我一直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工作。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给了我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不局限于提供医疗护理,”她解释说,“联合国志愿者的工作也让我有机会参与改变艾滋病感染者所承受的潜在的体制性不平等。”
医疗已不再是艾滋病防治的瓶颈。我们需要的是可获得的综合服务、社区领袖、有效且循证的方法以及对深刻不平等现象的根除。只要我们通力合作,消灭艾滋病是可能的,就像应对新冠那样。——翁惠玲,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助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办公室
2021年翁惠玲参加了一个互联网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帮助收集重点人群的讨论结果和文献综述数据。她还利用自己的临床知识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成本效益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一研究旨在为政府政策制定的优先级提供参考。“我很高兴能够帮助战略和技术规划管理,并参与讨论有效、循证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她补充道。
尽管艾滋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仍被歧视、污名化,只有通过集体的包容性才能克服这些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消除艾滋病这一公共健康威胁——翁惠玲,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助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办公室
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帮助下,翁惠玲能够继续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今年3月的“零歧视日”海报展活动中,她带领来自联合国机构、学校、研究机构以及社区组织的60多名参观者做了5次海报展览讲解,并进行了超过10小时的小组讨论。
她还致力于为北京同志中心争取筹资机会,开展关于艾滋病毒的同龄人小组项目。该计划目前正在实施,旨在为艾滋病毒感染者提供小组咨询和教育方案,影响人群预计约1000人。
五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画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我。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教育和脆弱人群的心态需要彻底改变。——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丽塔(Rita)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通过南南合作和中非合作,在调动中国的政治、技术和财政资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此,在2021年底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前夕,翁惠玲在办公室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次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非卫生合作线上对话。她协助编辑了供11月中非合作论坛使用的成果文件,强调了对当地生产和多边合作的共同承诺。
1 of 5
报道
2022年4月22日
联合国志愿者推动人人享有性与生育健康权利
为实现让人人享有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目标,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国家卫生健康委(NHC)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CFPA)发起了一个为期三年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中国青海省和山西省重点人群的性与生殖健康。
该项目主要面向项目点的育龄妇女和15-24岁的青少年开展,同时将少数民族、农牧区居民、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包含在内。其中三个项目点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2010年受7.1级地震影响较大的玉树市就是之一。
艾敏是一名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协调员,自2019年项目启动以来一直参与这个项目。她为该项目提供规划、实施、报告以及多方协调服务。
该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包括助产士——的服务能力,以便当地妇女和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完善的生殖健康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
“我现在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更有信心了,也有更多的妇女愿意来我们这里生孩子,” 才仁桑吉表示。她是2020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为期3个月标准化助产培训的9名助产士之一。
到目前为止,已有600多名当地助产士、医护人员和教师受益于该项目组织的能力建设和技能发展培训。回到各自社区后,这些技能不仅提高了助产士的能力,而且使孕产妇护理变得安全和值得尊敬。
艾敏和同事们发现,项目地点的年轻人同样对全面性教育(CSE)有需求,但获得的机会有限。原因复杂:缺乏具有专业能力的CSE教师,对CSE的必要性认识,以及文化规范影响了人们对CSE的态度。
2020年,项目为超过1000名学生提供了线上CSE课程,帮助他们更加自信从容和关爱他人,拥有更牢固的关系和更健康的行为习惯。对青海和山西项目点的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通过研讨会、培训和线上课程学习CSE知识并听取建议,这还是第一次。
艾敏来自内蒙古,和青海一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她感到很幸运能参与一个帮助大家生活的更健康的项目。她希望努力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那些与她有着相似背景的人。
“艾敏在工作中表现出优秀的主动性、组织能力和灵活性。她很自信,非常善于沟通。” ——文华,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
1 of 5
报道
2024年9月13日
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关于南南合作的思考
今天,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日之际,我们面临着一个在多维分歧下,进一步走向分裂的世界。冲突和地缘政治正给各国和各阶层人民带来巨大压力,让他们的和平与繁荣岌岌可危。如果我们要实现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必须进行转向,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联合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四年前,我开始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正值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在履职后,我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履行我们的承诺,在2030 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振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作为联合国驻地协调员,我非常清楚必须做些什么。然而,对联合国驻华系统,包括我在驻地协调员办公室的同事们而言,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在现实情况下,我们经常被迫在线上开展行动,这助长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信任,也阻碍了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质疑,在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能否取得成果。长期以来,南南合作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南方国家促进本国福祉,提升国家和集体的自主性,以及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商定的承诺的框架。因此,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与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同行开展对话,讨论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分享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最佳路径,以重振这种合作精神。 为非洲重新构想南南合作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项目遍布非洲大陆。包括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但随着财政收紧,非洲大陆的需求仍在扩大。气候危机在非洲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粮食安全和农业造成了压力,加速了向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快速过渡的需要。同样地,非洲日益壮大的青年群体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到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在技术和创新等领域具备的能力。将伙伴关系转化为行动通过我们的转型伙伴倡议,联合国驻华系统努力促进与东道国和其他会员国,特别是北京的非洲国家驻华大使进行政策和技术讨论,以确定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中国和非洲国家在中非合作论坛进程中可能开展合作的具体领域,并寻求在哪些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对人类和地球产生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引领着我们相关工作的进程,例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筹备。 作为驻地协调员,我们与联合国国别小组一道,致力于召集、联系伙伴和推动行动。我们相信,要将不同的利益攸关方聚集在一起,将合作对象从传统的合作伙伴扩展到学术界、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从关于解决非洲之角干旱问题的对话到呼吁关注《内罗毕宣言》,我们的努力都体现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随着在中国开展的相关交流形成具体建议,我们希望看到非洲人民最终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更多进展。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破冰者和火炬手。因此,愿本次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让我们向更美好的明天更进一步。
1 of 5
报道
2024年4月8日
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由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主持:第十九集,对话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刘萌
在本集“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对话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刘萌。刘萌是中国公民,从小就梦想着可以为联合国工作。她强调,作为在21世纪崛起的具有全球视野和经验的一代人,包括她在内的这一代人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 初中时,她因为读到一名年轻学生在联合国的经历而受到启发。在进入美国旧金山大学学习之前,她就对国际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获得国际和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刘萌于2007年首次加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办公室”担任实习生,之后入职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17年,她加入了联合国驻华大家庭,担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主任和负责人。“这(儿时的经历)激发了我从事国际公务员事业的强烈兴趣。”在本集播客中,刘萌介绍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工作任务。1999年,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成立。如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呼吁将有关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的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纳入企业的战略和运营中。目前已有超过24000名企业会员,其中包括逾1000家中国企业,且近年来中国企业会员的年增长率超过25%。 在对话中,刘萌强调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中国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在2022年启动了中国战略。她阐述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企业合作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七个关键领域,并强调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重点工作需要和中国的发展优先事项以及更广泛的联合国目标之间建立协同关系。她认为,团结一致(一体行动)是一种普适的理念,这不仅有利于联合国系统,也有利于整个世界来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 刘萌还与常启德讨论了未来几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作为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一部分,如何在华开展工作,不让任何人掉队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刘萌 刘萌女士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络办公室主任和负责人。她于2007年加入联合国总部。此前,刘女士曾就职于位于旧金山的亚洲基金会和位于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她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公共政策研究员,著有《责任改变世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引领全球企业大变革》一书。2015年,刘萌女士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YGL),并被提名为2021-2023年中国区主席。自2020年来,她担任全球未来理事会前沿风险委员会理事。2021年,刘萌女士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品牌影响力女性”。常启德 常启德于2021年1月16日起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他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指定代表,并汇报给联合国秘书长。常启德于2021年4月14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委任书。常启德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人道主义协调以及和平与安全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他曾任职于联合国多家机构及红十字运动,在世界各地许多脆弱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工作。他曾三次发表TEDx演讲,多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就人道主义和发展议题发表文章,其中包括《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路透社、《赫芬顿邮报》、《福布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卫报》等平台。常启德近期开始在主流中文媒体上发表文章。常启德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 of 5
报道
2024年4月5日
2024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大会在绍兴市柯桥区召开
来自城市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媒体的12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此次大会受到了绍兴市柯桥区两家当地优秀企业的支持。绍兴市曾于 2008 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为此次具有前瞻思维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开幕致辞上,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代理区域代表布鲁诺·德肯先生强调了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CFCC)作为科技企业和联合国人居署交流的重要平台,智慧城市应作为联合国人居署与会员国合作努力的重点。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先生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在过去四年的成果,并对其成员和合作伙伴,特别是万科公益基金会、新潮传媒集团、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书记陈豪先生强调了城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他希望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企业携手合作,以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工作重点来推动未来柯桥区的可持续发展。在随后的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分享了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丰富经验。他阐述了自己对可持续和创新的城市未来的愿景,这与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的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先生与其他主旨发言嘉宾分别展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强调了数字解决方案在推动绿色城市转型方面的关键作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先生在回顾2023年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全年的工作,并介绍了《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3:数字创新赋能城市净零碳转型》旗舰报告。来自城市政府和科技企业的代表分享了《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3》报告中具有影响力的案例研究。大会的圆桌对话围绕 "未来城市"、"未来技术 "和 "可持续城市未来 "三大主题,旨在促进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废物管理、环境可持续性和数字技术等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论坛结束后,《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4:数字城市治理》报告启动会顺利召开,这是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2024年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蚂蚁集团等机构的专家作为报告撰写专家,为大家展示初步报告框架。来自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城数控股集团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专家对报告框架提出了宝贵建议。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未来城市顾问委员会的第四份旗舰报告《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4:数字城市治理》将于 2024 年底在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WUF12)期间发布。这份报告能够为数字城市治理提供宝贵的见解,从而推动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of 5
报道
2024年3月22日
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由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主持:第十八集,对话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
在本集“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对话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即“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张振山是中国公民,在河北省出生并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教育。他于1979年考入当时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主修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83年毕业后,张振山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他曾就职于城建司办公厅和外事司。1996年张振山先生前往肯尼亚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处副代表。2002年,他正式加入联合国人居署,担任驻伊拉克的物流官员。在经历了多次的辗转腾挪之后,2009年,他加入了联合国驻华大家庭,担任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至今。"我们希望与其他联合国机构一起,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集播客中,张振山介绍了联合国人居署的使命和工作。联合国人居署是联合国系统下负责人类居住发展活动的协调机构,与各国政府合作,负责推进和巩固包括与地方政府、私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伙伴的合作关系,共同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和新城市议程。 在对话中, 张振山强调了联合国人居署在中国的工作,即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学、规划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并与各联合国机构开展合作,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合作。 张振山还与常启德讨论了未来几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联合国人居署作为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一部分,如何在华开展工作,不让任何人掉队,不让任何地方掉队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张振山 张振山在城市发展和国际合作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市建设司、办公厅和外事司。1996年至2001年,张振山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处副代表。在此期间,他促进了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2002年至2004年,张振山加入联合国人居署,担任联合国人居署伊拉克埃尔比勒住区重建项目的物流官员。之后,他分别担任联合国人居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独立顾问。2005年至2009年,张振山任职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城市供水计划首席技术顾问。期间,他负责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和湄公河水与卫生项目等多项工作。自2009年起,张振山先生担任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负责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联络工作。张振山是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的专业人士,主要从事绿色低碳城市发展、城市和气候变化项目、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更新、城市繁荣项目、水与卫生、智慧城市以及防灾减灾与恢复等方面的工作。常启德 常启德于2021年1月16日起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他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指定代表,并汇报给联合国秘书长。常启德于2021年4月14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委任书。常启德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人道主义协调以及和平与安全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他曾任职于联合国多家机构及红十字运动,在世界各地许多脆弱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工作。他曾三次发表TEDx演讲,多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就人道主义和发展议题发表文章,其中包括《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路透社、《赫芬顿邮报》、《福布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卫报》等平台。常启德近期开始在主流中文媒体上发表文章。常启德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 of 5
报道
2024年3月8日
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由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主持:第十七集,对话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博士
在本期“联合国·中国系列播客”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对话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机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博士。李宇彤博士是中国公民,父母都曾是军人和企业家。她先在美国杜克大学学习公共管理和经济学,后来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学习英语和农业。然后,她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李宇彤博士曾在湖北省农业厅工作,支持他们的国际农业合作与援助工作。后来,她加入了当时的中国农业部,担任联络官和主任,主要负责贸易事务。她还曾在意大利罗马的世界粮食计划署总部从事学校营养餐项目,期间她被派往老挝、埃及、希腊、印度和中国进行实地任务。后来,她被鼓励参与并通过一个竞争很大的招聘,于2016年加入联合国大家庭,在机械化中心担任着目前的职务。“所有联合国机构应就可持续发展目标采取共同行动。”在本期节目中,李宇彤博士简要介绍了机械化中心的历史、使命和工作。机械化中心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为亚太经社会 62 个成员国和准成员国服务的区域性机构。机械化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成员国通过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实现生产增产、改善农村生活并减少贫困,致力于成为一个促进定期对话、农业机械化信息和知识共享枢纽、能力建设中心和区域农业商业发展的推动者。 在本次对话中,李宇彤博士强调了机械化中心鼓励小农户、学者、工程师和合作社领导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粮食安全和气候智能型农业等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工作。机械化中心与更多的女农民、女工程师和年轻人合作的同时,还在该地区开展了多个项目,以解决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越南等国的焚烧秸秆残留物等问题。 李宇彤博士与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一起讨论了未来几面临年的其他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南南合作领域,以及作为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一分子,机械化中心为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和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开展的工作。李宇彤 李宇彤博士现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博士在农业经济、贸易和投资、食品安全等领域拥有2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曾在政府、联合国和其他部门工作。她深入参与了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以及农业国际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资源调动、预算计划的制定。她还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谈判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参加了中国-东盟、东盟“10+6”(RCEP)、中国-巴基斯坦、中国-韩国、中国-新西兰等 16 个自由贸易协定的 132 多次谈判会议。李宇彤博士拥有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农业发展、农业政策制定、政策研究与分析以及国际合作。常启德 常启德于2021年1月16日起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他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指定代表,并汇报给联合国秘书长。常启德于2021年4月14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委任书。常启德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人道主义协调以及和平与安全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他曾任职于联合国多家机构及红十字运动,在世界各地许多脆弱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工作。他曾三次发表TEDx演讲,多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就人道主义和发展议题发表文章,其中包括《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路透社、《赫芬顿邮报》、《福布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卫报》等平台。常启德近期开始在主流中文媒体上发表文章。常启德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 of 5
新闻稿
2024年10月31日
联合国在华45周年特别庆祝活动圆满举办
联合国日定于每年10月24日,用以纪念《联合国宪章》生效周年。联合国日是重申《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重要契机。这些宗旨和原则在过去79年里一直指引着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今年联合国日的主题为“展望、连结、变革,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恰逢联合国在华45周年。本次庆典旨在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展开对话,并强化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的价值,彰显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人权、发展三大支柱中的凝聚力量。活动现场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联合国日全球视频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要实现希望就需要所有国家齐心协力,要实现希望就需要联合国。值此联合国日之际,我呼吁所有国家让这座世界灯塔及其理想长久闪耀下去。” 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代表们上台致意。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联合国在华角色的发展变化,并呼吁各方落实近日通过的《未来契约》,同时加快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没有中国的领导,或仅仅依靠中国,都无法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明年实现当前合作框架,即《联合国对华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2021—2025年)》的基础上,我们将着手规划2026-2030年的对华新合作框架,我们的优先事项将继续遵循我们的价值观、规范和标准,助力中国落实新的五年发展规划。” 中国政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他高度肯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的背景下,对联合国驻华系统日益增长的支持。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联合国驻华系统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同联合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45周年之际,活动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驻华协调员在视频中介绍了联合国在华的工作,助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同时,会场还设置了联合国各驻华机构的出版物和报告展示区,向在场嘉宾展示其在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所付出的努力。 视频放映结束后,一系列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的文艺表演随之展开,包括中国传统戏剧川剧《变脸》、《自由探戈》二重奏以及启明星学校的儿童带来的京剧表演。 联合国驻华系统衷心感谢各方合作伙伴的努力,包括北京挪思维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对本次联合国日的大力支持,并感谢各位嘉宾出席本届联合国日特别庆典。
1 of 5
新闻稿
2024年10月18日
联合国、中国及洛克菲勒基金会携手合作,共同推进非洲与亚洲的气候解决方案
此笔赠款的提供正值联合国驻华系统不断加速推进《联合国对华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2021—2025年)》之际,有助于联合国驻华系统充分发挥中国的优势,推动全球伙伴关系以加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同时,此笔赠款也建立在联合国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此前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曾共同支持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并通过中国-非洲-联合国新伙伴关系倡议促成了一系列对话。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表示:“可持续发展目标岌岌可危,动荡的世界无法承受分裂的代价。今天,我们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携手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助力我们召集、联结并催化各合作方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该笔赠款支持的对话还将跟进今年9月未来峰会的成果,包括推动《未来契约》的实施。该契约由政府间共同协商制定,以行动为导向,涵盖五大核心领域,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筹资。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在通过其亚洲区域办事处支持一系列行动,旨在提升能力和资本动员,加强全球南方国家领导力以满足弱势社区需求。这包括通过利用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合作推进气候行动等共同优先事项的历史经验,以制定和推动发展解决方案。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办公室副主席迪帕莉·卡娜女士表示:“该笔赠款体现了我们致力于通过促进跨境合作,汇聚专业知识、智慧与资源,以增强气候韧性,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地区。通过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开展此次合作,我们旨在支持开展富有成效的对话与政策制定工作,使各国能够推动气候行动、加强粮食安全,并保障弱势群体的健康与福祉。”在未来几个月内,本次合作支持的活动也将产出成果文件。---关于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一家开创性的慈善机构,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创新前沿的合作伙伴关系之上,致力于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繁荣发展。我们进行重大投资,以促进人类的福祉。如今,我们专注于通过改变食品、健康、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系统,来推进人类发展机会并扭转气候危机。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ockefellerfoundation.org/subscribe 订阅我们的新闻简报,并在X(Twitter)@RockefellerFdn 和LI(LinkedIn)@the-rockefeller-foundation 关注我们。关于联合国驻华系统40多年来,联合国一直是中国值得信赖的发展伙伴。联合国驻华系统致力于不断巩固其作为中国关键合作伙伴的地位,尤其是通过建立和加强伙伴关系,根据国家发展重点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如需更多信息,请访问china.un.org 或在X(推特)@UNinChina 上关注我们。媒体联系人:李希,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传播负责人 邮件: xi.li@un.org Gurpratap Singh,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传播顾问邮件:c-gsingh@rockfound.org
1 of 5
新闻稿
2024年10月21日
联合国人居署《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4》报告结题会在鄂尔多斯召开 聚焦数字城市治理
会议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主持。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在欢迎致辞中表示,鄂尔多斯正致力于打造生态、智慧、包容的"世界暖城"。近年来,该市持续加快"暖城"数字化整体布局,不断连通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以数字城市治理助力打造"全国一流城市形象"。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区域代表特别代表Oddy Angelo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的挑战,同时指出数字城市治理带来的机遇不容忽视。她表示,通过创新、合作和对可持续性的承诺,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智能、包容、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指出,中国在短期内完成了快速城市化进程,数字技术在应对城市发展问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强调,技术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标是通过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中国的经验可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会议上,课题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和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代表韩博洋三位专家深入探讨了数字城市治理的背景、技术图谱及实现路线图。多个城市和企业代表分享了数字创新在城市生态治理、医疗效率优化、交通出行便利和民生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鄂尔多斯市的"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试点路段、"多多评"平台、"根数据库"平台、京东方光电科技产业园和智慧体育公园,深入了解当地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创新实践。据悉,《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4:数字城市治理》报告计划于今年11月在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上发布。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报告的最终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洞见,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数字城市治理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份报告旨在推动全球城市的数字化治理进程,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贡献中国智慧,对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of 5
新闻稿
2024年9月27日
在联合国中国对话中探讨全球南方的作用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停滞或出现倒退的背景下,与会各方在此次会议的发言和圆桌对话会中强调,鉴于新冠疫情和当前经济现实的诸多持续性影响,这一挑战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最为严重。这加深了多边机构改革的需要,并在其改革进程中引入中国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在会议发言中表示:“联合国将继续致力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提供网络、平台和专业知识,以召集、连接和促进伙伴关系,加速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今天的会议是这项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了进一步扩大南南合作的机遇。” 此次会议正值未来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在近日的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同意通过《未来契约》、《全球数字契约》和《子孙后代问题宣言》。其中,《未来契约》旨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寻求推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以更好地代表并服务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副秘书长、秘书长非洲问题特别顾问克里斯蒂娜•杜瓦蒂女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概念框架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思维。该框架的结构反映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亟需合作,而非竞争。这适用于所有行动者和利益攸关方。” 正如会议强调,联合国驻华系统旨在加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以加强其作为国际援助的提供者的作用。同时探索全球发展倡议和 “一带一路 ”倡议等努力的潜力,以促进非洲国家等国进行南南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合作中心首席专家、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先生在会议发言中表示:“中国在本世纪重大变革的深化演进中,致力于通过三边合作等机制,拓展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新领域,积极推动国际议程聚焦发展和减贫问题。” 参与会议发言的还有中国政府官员、全球南方国家大使、联合国驻华系统代表、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教授也应邀发言。其中多方借发言强调了中国的相关贡献。萨克斯教授表示:“中国拥有储蓄、技术和成本优势,具有卓越的生产能力以制造世界所需硬件。因此,我认为在解决新的全球金融架构应当如何为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快速增长提供长期筹资这个问题上,中国处于核心位置。”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在会议发言中同样强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贡献者。他表示:“在国际合作中心和联合国驻华系统的支持下,我们将开展更加务实的国际发展伙伴合作,服务南南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联合国驻华系统和国际合作中心感谢与会各方对会议做出的贡献和提出的宝贵建议。
1 of 5
新闻稿
2024年8月29日
联合国未来峰会中国预备会议系列于深圳圆满落幕
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未来峰会召开前,联合国驻华系统举办的一系列预备会议的最后一场。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政府官员代表、联合国代表、国际潮团总会和国际潮商经济合作组织的商界领袖,以及来自多边开发银行、私营部门、智库、基金会、学术界和其他社会部门的代表。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李军华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我们今天为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而采取的集体紧急行动,将决定我们地球的未来,影响子孙后代的福祉。今天的会议是在通往下个月未来峰会的关键时刻举行的,全球领导人将在峰会上规划前进的道路,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紧迫问题。” 此次会议旨在引入私营部门的观点,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资源以应对贫困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会议也认识到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通过南南合作等机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见解和经验。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金涛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认真学习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深圳的贡献。” 会议期间的主旨发言和小组讨论交流了诸多议题,包括增加可持续发展筹资的必要性,为环境、社会和治理框架建立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以及中国企业在以上所有努力中的具体作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先生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将通过公私渠道协调,引导发展融资界和私营部门加强合作,促进标准协同,加强经验分享。” 会议强调,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进步,对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加强全球治理和构建更健全的框架是当下的迫切需要。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先生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回答我们发展问题的三个关键词是决心、想象力和勇气。它们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运作方式至关重要,提醒我们‘一切照旧’的心态已不再可行。” 联合国未来峰会将于几周后在联合国总部召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借此加强合作、重申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宪章》等的现有承诺,以及重振多边体系。联合国驻华系统感谢中国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等主要政府部门为此次会议做出的贡献。本次对话还得到了盈科律师事务所的大力支持。
---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络: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传播负责人 李希电话:+8610-85320725,邮件: xi.li@un.org
---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络: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传播负责人 李希电话:+8610-85320725,邮件: xi.li@un.org
1 of 5
最新资源
1 / 10
1 / 10